只要是化學品市場處于低谷之時,巨額并購就會接二連三地到來,今天又添了一樁。
繼此前宣布合并的美國化工公司陶氏化學和杜邦之后,著名特殊化學品企業---瑞士科萊恩(Clariant)也于昨日宣布,將與美國亨斯邁公司正式合并,總價值高達200億美元的新公司定名“亨斯邁科萊恩”。基于2016年的財務數據,總銷售額約132億美元的這家新企業也將分別登陸兩地證券交易所。雖同在特殊化學品領域,但彼此各有側重的業務體系,也將使整合的互補性有所顯現。
董事會成員人數相等
此次交易采取的是全股票合并模式,不過科萊恩、亨斯邁在新公司仍有不同持股,分別為52%、48%。董事會成員來自兩家企業,人數對等。科萊恩的CEO郭海力將任新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彼得·R·亨斯邁(美方企業總裁兼CEO)則繼續在合資公司中擔任同類職務。
新公司的全球總部位于瑞士普拉特恩,運營總部則設于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伍德蘭市,計劃在2017年年底完成交易。
“兩家企業的聯手,將實現更為廣泛的全球覆蓋,創造更可持續的創新能力,把握新的增長機遇,” 郭海力表示。而彼得·R·亨斯邁評價道:“我積極地促成了此次合并。我在過去的十幾年,對郭海力十分尊敬、信任,期待與他共事。合并后的資產負債表也將提供穩健的財力和靈活性。”
亨斯邁去年營收下滑
兩家公司去年的銷售數字,恰恰反映了化工業仍然處于持續困境的這一基本面,彼此抱團取暖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2016年,科萊恩營收58.47億瑞士法郎(約合60億美元),同比增長2%。亨斯邁雖然也取得了96億美元的營收,卻同比降低了6%。原因之一是部分產品(如下游涂料及建筑市場等)需求的疲軟,價格提升不易。
然而,合并之后彼此之間的互補效應也會適時顯現。
科萊恩現有的業務單元有四類:護理化學品、塑料和涂料、自然資源、催化劑。其中塑料和涂料、護理化學品分別創造了25.25億瑞士法郎、14.65億瑞士法郎的銷售額,占公司總收入的43%、25%,因此兩項總和也占科萊恩收入的近70%。
亨斯邁的主要板塊則集中于五大類:顏料與添加劑、聚氨酯、功能產品、紡織染化、先進材料。此前已宣布IPO的顏料與添加劑業務(Venator材料公司)將按原定計劃執行,今年夏天有結果。因此未來進入新公司的亨斯邁,也帶入了四塊資產。其中,最具價值的是“聚氨酯”和“功能性產品”,去年營收36.67億美元、25.01億美元,雖同比降了4%、15%,但兩項合計仍占亨斯邁收入的60%以上,地位可見一斑。僅以聚氨酯為例,亨斯邁就在中國、美國及荷蘭三地擁有世界級的MDI此生產基地,20個下游配方工廠。
由于剛剛宣布合并,因此這次行動對兩家企業的亞太和中國地區業務、人員的影響,暫未體現。
截至去年,科萊恩在中國大陸的收入為4.738億瑞士法郎,約占全球的11%,分支機構為14家,員工約1442人。其亞太地區的收入占全球比重為24%。亨斯邁沒有公布其在華員工的總數,而據第一財經掌握的公開材料顯示,亞太區員工為4000人,銷售額也占全球比重的24%。盡管目前還不得知兩家公司的合并是否會引發裁員,但從過往跨國企業的并購案可判斷,關閉部分工廠、優化人員之舉將是必由之路。
科萊恩的歷史可追溯至1886年成立的Sandoz公司。企業真正的創立時間則是1995年,2年后它就吸收了德國Hoechst的特種化學品業務,此后出手并購了英國、瑞士等多類化學品業務及公司,如今成為歐洲著名的特殊化學品企業之一。亨斯邁的開創時間是1970年,當時名為亨斯邁包裝容器公司。通過戰略性收購也日趨壯大。
這兩年,化工企業的大并購可謂是一樁接著一樁。目前來看,全球最大的涂料企業PPG正謀求對同行荷蘭阿克蘇諾貝爾公司的收購,斥資將達200多億美元。還在進行的另一重大并購案則源自于中瑞雙方:中國化工集團計劃斥資數百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公司,目前此交易已獲中國、墨西哥、歐盟及美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批準,且今年5月19日中方也完成了對先正達要約的第一次交割。陶氏化學與杜邦集團的合并也尚未收官。就在去年,德國制藥及化工集團拜耳(Bayer)也與美國農藥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Monsanto)達成了660億美元的收購協議。(第一財經網 王佑)
本站所有信息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網站中部分新聞、文章來源于網絡或會員供稿,如讀者對作品版權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電話: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轉載本站的內容,請務必注明"來源:林中祥膠粘劑技術信息網(www.423344.com)".
©2015 南京愛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0201337 | 技術支持:南京聯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