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埃孚完成收購天合
概況:2014年9月15日,弗里德里西港采埃孚股份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宣布同天合汽車控股(TRW Automotive Holdings)達成并購交易,采埃孚斥資135億美元現金完購天合全部股權。交易通過反壟斷機構審核后,于2015年5月15日正式完成。
簡評:采埃孚與天合的并購是最近10年來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最大的并購。二者完全整合后,采埃孚將同天合組建起全球規模第二的零部件巨頭,僅次于博世,員工規模達到13.8萬人。為了通過反壟斷審核,采埃孚脫手轉向機業務,售予合資伙伴博世。該交易不但在規模上空前,同時對行業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2、陶氏化學和杜邦合并
概況:2015年12月11日,美國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和杜邦公司(DuPont Co.)宣布達成平等合并協議,合并后的公司將被命名為陶氏杜邦公司。根據交易條款,杜邦股東手中每股股票將可獲得1.282股陶氏杜邦股票,陶氏股東手中每股股票可獲得1股陶氏杜邦股票。兩公司現有股東將各自擁有合并后公司大約一半的股份。陶氏化學CEO利偉誠(Andrew Liveris)將擔任合并后公司的董事長,杜邦CEO埃德-布林(Ed Breen)將擔任新公司的CEO。
簡評:陶氏與杜邦是化工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合并案例。這兩大最具傳奇色彩的美國品牌合并之后,新公司的規模將在該領域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巴斯夫(BASF SE),并且超過孟山都(Monsanto Co.)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和農藥公司。根據11日股價,兩家公司市值分別為617億和618.4億美元,未來兩家公司整合之后,新公司市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甚至1,300億美元。之所以合并,是由于化工品、農產品價格整體趨弱,合并后或對企業盈利改善起到積極作用。但合并事項將面臨嚴格的反壟斷審查,兩家公司業務重疊較大的種子和農化業務可能是審查的重點。
3、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26%股權
概況:2015年3月23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發布聲明稱,集團將通過中國化工橡膠公司收購全球第五大輪胎商倍耐力26.2%股權,交易金額將達77億美元,收購完成后該集團將成為倍耐力最大股東。7月8日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宣布批準了這項交易。
簡評:本次收購意味著中國化工將成為倍耐力頭號股東。交易將使雙方受惠,中國化工將獲得倍耐力先進技術,而倍耐力可借此機會擴大在華業務規模。2014年,中國化工全球銷售收入為396.9億美元,倍耐力2014年銷售收入為73.1億美元。兩家公司合并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橡膠輪胎公司,年收入470億美元。
4、麥格納收購格特拉克
概況:2015年7月16日,加拿大麥格納國際公司(Magna International)與德國格特拉克(Getrag)簽訂協議,麥格納以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100%股權。根據評估,包含7億歐元債務和退休金負債在內,格特拉克公司的市值大約為24.5億歐元。最終交易價格將取決于運營資本、其他收購價格調整慣例等。2014年,麥格納動力總成業務實現銷售額50億美元,大約占據整個公司年營業收入的14%。格特拉克整合進來之后,這部分收入將進一步大幅上漲。
簡評:麥格納在傳動系統領域已經積累了較強的力量,而格特拉克則是最大的獨立傳動制造商之一,本次收購將會進一步強化麥格納的傳動業務。麥格納在變速箱等傳動技術方面業已成為主流供應商,而格特拉克可以讓麥格納的傳動產品陣容更加全面。麥格納方面也表示,格特拉克是DCT雙離合器變速箱的領軍角色之一。
5、安通林購麥格納內飾業務
概況:2015年4月16日,西班牙安通林集團(Grupo Antolin)同加拿大麥格納國際股份公司(Magna International Inc.)簽訂協議,出價5.25億美元收購后者汽車內飾業務。本次交易的汽車內飾業務標的內容包括36座生產制造業務單元,總計涉及12,000名員工。2014年,該部分業務銷售額大約為24億美元。麥格納汽車座椅業務不包括在本次交易范圍內。
簡評:安通林總部位于西班牙布爾戈斯(Burgos),目前共有1.48萬名員工,業務包括汽車車??頂內飾系統(car-roof interior systems)、車門、座椅及照明設備,2013年銷售額為27.3億歐元(約合29.6億美元)。經過本次收購,安通林將進一步逼近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內飾供應商的目標,而麥格納則可以騰出資源專心發展電子、動力總成及電池等主力業務。
6、中航集團收購瀚德汽車控股公司
概況:2015年1月份已經有消息稱中航出價10億美元競購瀚德,9月份雙方最終以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7億元)的價格完成交易。瀚德汽車控股公司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等地總計擁有6,500多名員工,其產品包括密封條、抗振動系統、橡膠組件等,中國分公司的客戶包括上海大眾以及一汽。2014年該公司實現8.25億美元營業收入。
簡評:數據顯示,本次收購將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針對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而中航也成為熱衷海外收購汽車零部件資產的中國企業之一。早在2011年,中航就曾經安排子公司參與從通用汽車公司手中收購了耐世特汽車集團有限公司(Nexteer Automotive GroupLtd.)的控股權,不過目前瀚德高管表示收購后瀚德的業務不會與耐世特進行整合。
7、恩智浦和飛思卡爾合并
概況:2015年3月2日,恩智浦半導體和飛思卡爾半導體兩大芯片巨頭宣布合并,新公司市值超過40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將達100億美元以上。恩智浦與飛思卡爾當天公布了最終協議(Definitive Agreement),雙方將合并為一家高性能混合信號半導體公司,交易最終于12月初完成。
簡評:二者合并后的新公司著眼于成為全球汽車半導體解決方案和微處理器MCU領域的領跑者,將在安全、互聯和微處理器市場需求加速增長的背景下投資獲得更多市場機遇。合并后第一個完整財年預計將削減成本2億美元,未來每年可達成5億美元協同效應,這對雙方提高利潤率、減輕成本壓力都將產生裨益。
8、德爾福收購海爾曼太通
概況:2015年7月30日,美國德爾福汽車系統有限公司(Delphi Automotive PLC)與英國海爾曼太通集團有限公司(HellermannTyton Group PLC)簽署協議,將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交易最終于12月完成。收購完成后,海爾曼太通將被并入德爾福電子/電氣架構系統業務部門。
簡評:德爾福稱,此次交易有助于其加強在車聯網領域的實力,并鞏固在電氣系統市場的地位。德爾福總裁兼CEO Kevin P. Clark表示,得益于車聯網技術的需求增長,未來電氣系統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高度工程化和定制化車聯網技術和電纜線束管理方案則是關鍵的發展方向。
9、全耐塑料收購佛吉亞外飾業務
概況:2015年12月中旬,零部件供應商全耐塑料宣布將出資6.65億歐元收購佛吉亞汽車外飾業務。佛吉亞出售的業務包括保險杠和前端模塊,這部分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20億歐元,其中90%由歐洲貢獻。本次交易不包括佛吉亞的復合材料業務、位于法國漢巴赫(Hambach)供應Smart的工廠以及巴西和中國的兩個合資公司。
簡評:在《美國汽車新聞》2014年的全球零部件供應商百強名單中,全耐塑料排名第40位,營業收入為65億美元。交易預計在2016年完成,屆時全耐塑料的年銷售額將超過80億歐元(約合88.1億美元),躋身全球零部件企業前25名。佛吉亞表示,本次業務出售將幫助該公司清除大部分債務,未來將能夠在其它領域更好地進行投資。
10、博格華納收購雷米國際
概況:2015年7月15日,博格華納公司宣布已經同美國雷米國際公司(Remy International, Inc.)達成協議,將以9.51億美元現金收購后者。博格華納公司提供的收購價為每股29.5美元,相當于雷米國際股份上周五收盤價格的144%,這說明雷米的企業價值約為12億美元。
簡評:博格華納的總裁兼CEO James Verrier表示,此次收購是該公司實現到2020年之前盈利提升至150億美元戰略的重要一步。雷米國際提供的產品主要包括交流發電機、起動機、動力傳動等,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0個國家,而博格華納也是一家面向全球的零部件制造商,主要提供高技術含量發動機和動力傳動部件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