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兩大化工巨頭陶氏化學公司和杜邦公司正式合并,這是化學界最大的兼并交易,新巨頭總市值有望達到1300億美元,僅次于巴斯夫,業內第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行業發展的規則,回顧2015年,一些大型多元化跨國化工企業加快業務重組步伐,眾多化工企業選擇剝離非核心業務、減少產能過剩及實現設施合理化,以求做大做強其核心業務,也有部分化工企業選擇通過收購實現其業務轉型。下面,為您一一盤點2015全球化工企業十大并購重組要聞。
3月:帝斯曼剝離聚合物和復合樹脂業務
3月16日,荷蘭帝斯曼集團(DSM)與CVC風險資本集團達成協議,共同創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將收購帝斯曼的聚合物中間體(用于生產尼龍和塑料的己內酰胺和丙烯腈)和復合樹脂業務。CVC擁有新公司65%的股份,DSM持有剩余股份;新公司共有員工1950名,預計年銷售額超過20億歐元。DSM首席執行官謝白曼表示,新公司將在CVC的領導下獨立運轉,DSM則將重點集中在提升營養配料和性能材料等業務上。
3月:德國贏創工業考慮收購科萊恩公司
據外媒報道,德國贏創工業公司正考慮收購科萊恩公司,該交易的價值約73億瑞士法朗(75.9億美元)。該交易將打造一家價值200億歐元(218億美元)的特種化學品巨頭。科萊恩公司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61.2億瑞士法朗。報告稱,在市場傳出可能收購的消息后,科萊恩公司股價當天開盤上漲近10%達到19.8瑞士法朗/股。報告稱,兩家公司正在進行談判,但還沒有作出任何決定。報告稱,過去的幾個月以來,贏創工業公司已經評價實施一次重大的收購交易,收購目標短名單包括科萊恩、英國禾大和帝斯曼公司。
4月:三井化學與韓國SKC聚氨酯業務合并
三井化學2014年12月22日宣布與韓國石化巨頭SKC就整合用于汽車和家電產品的聚氨酯材料業務達成共識。兩家公司將剝離該業務,原計劃于2015年4月成立新公司。在亞洲和歐美擴大銷售渠道。2015年度的銷售額有望達到1800億日元左右,力爭20年度將銷售額提高30%,提高至約2400億日元。新公司將由兩家公司對半出資。員工規模約為650人,三井化學將委派150人左右。聚氨酯材料被廣泛用于汽車的內裝材料。將面向日韓的汽車廠商發揮優勢。將通過結合三井化學在亞洲的銷售網和SKC在歐美的銷售網,在全球提高銷售能力。兩家公司將活用本公司的原料,提高成本競爭力,與德國拜耳、美國陶氏化學和中國廠商等全球巨頭相抗衡。2000年之后,受中國廠商增產影響,聚氨酯材料市場陷入供給過剩,供需平衡出現惡化。三井化學今年2月宣布關停日本國內工廠的聚氨酯材料生產設備,開始調整生產體制。此次力爭通過與SKC成立新公司進一步強化盈利能力。
5月:英力士與索爾維建聚氯乙烯合資公司
5月7日,歐洲化工企業蘇威(Solvay)和英力士(Ineos)宣布,雙方已經簽署了一份意向書,計劃合并雙方聚氯乙烯資產。據專家介紹,英力士和蘇威正試圖合并其業務,分別占歐洲760萬噸/年聚氯乙烯產能的24%和20%。KemOne公司占12%,Vinnolit占11%,信越占9%,Vestolit占6%和Borsodchem5%。此外,還有許多小規模的公司。英力士公司和索爾維公司的合資企業將創造歐洲迄今為止最大氯堿-乙烯基樹脂企業。兩家公司給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個補救計劃,擬議的合并將排除一些生產設施,以贏得反壟斷批準。業界預計,到2018年歐洲乙烯基樹脂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英力士-索爾維合資企業將占到預期670萬噸/年產能的50%,Vinnolit占12%,KemOne公司和信越各有10%,Vestolit占7%,Borsodchem占6%和Anwil5%。另外,到2017年12月,歐洲的約3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31家汞電解技術的氯堿廠需要改造成離子膜技術。業界預計約有100萬噸/年這種能力將被關閉。
6月:日本七家改性PP塑料廠家合并為四家
據塑化業者表示,日本7家PP廠商今年內可能合并為4家,以提高競爭力。合并情況為:(1)三井、住友合并為Sumitomo-Mitsui(已合并);(2)Idemitsu(初光)與Tokuyama(德山)合并;(3)MontellSDKSunrise與JapanPolychem、ChissoPetrochemical公司可能合并(窒素石化);(4)GrandPolymer等合并。不過即使日本國內7家PP廠合并成4家,對遠東區整體PP市場影響可能相當有限,業者表示,日本PP內銷比率高達9成,外銷數量并不高,其國內PP廠商減少,對降低日本國內PP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比較有利,但對國外影響不大。日本這7家PP廠也是由原先14家PP廠合并而來,日本PP年產能一直維持在290萬噸左右,即使現在只剩下4家公司,產能也無明顯變化。
7月:索爾維55億美元巨資收購美國復合材料企業
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化學品生產巨頭索爾維公司宣布,計劃以55億美元收購美國復合材料生產商Cytec Industries Inc.公司。該公司專注于航空復合材料,但索爾維在汽車OEM和一級供應商中的強勢地位,有望催生輕型汽車復合材料的新應用。2014年,Cytec公司與兩家德國公司進行了交易,與復合材料開發商C-Con Holdings GmbH公司合作推廣車用碳素纖維增強塑料,并與丙烯酸纖維生產商Dralon GmbH公司合作開發碳素纖維生產的低成本途徑。Cytec公司成立于1993年,當時該公司從American Cyanamid Co.公司中剝離,后者是一家美國工業經營集團,在1980年代是美國100大制造企業之一。AmericanCyanamid公司曾擁有眾多品牌,如Formica、Centrum、Old Spice和Pine-Sol。這家現已解散的公司的其他部分分別賣給了輝瑞、巴斯夫和寶潔公司。
9月:拜耳材料科技更名重構成Covestro(科思創)
2014年9月,拜耳集團宣布,計劃將拜耳材料科技拆分剝離,組建成立一個完全自主運營的公司。時隔僅一年,今年9月1日,啟用新名字的科思創(Covestro)集團正式脫離拜耳集團母體,在經濟和法律上實現獨立,并于10月6日在法蘭克福證交所掛牌正式上市。科思創產品主要為用于生產高品質聚氨酯泡沫的原材料等。2014年,其在全球銷售額達117億歐元,是世界最大的聚合物制造商之一,在全球擁有30個生產基地。
12月:沙特公司整合北美業務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表示將合并其三大科技創新業務到位于Selkirk的工廠設施。公司將關閉位于Pittsfield的聚合物加工研發中心。遷移有望于2017年完成。公司科技創新部執行副總裁AwadhAl-Maker表示“一體化不僅推動高效,而且它集成材料科學,工程加工及研發應用一起建立一個協同環境從而領先創新突破。”而其副總裁ThierryMaterne則表示“合作的研發環境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問題,便于客戶選擇,也加快了我們的開發周期。”
12月:中國化工集團將報價2860億元收購先正達
據財經新聞和證券交易信息網站Benzinga報道,先正達股價周三大漲7.82%至78.48美元,受杜邦和陶氏化學可能合并的刺激,投資者推測先正達可能成為化工業下一個大型并購的目標。該消息人士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正考慮收購先正達,最早可能將在本周五以前對外宣布這項交易。據預計,這項交易的價值將會達到440億瑞士法郎(約合445億美元,或2860億元人民幣),超過此前報道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在11月中旬向其發起的420億美元收購要約的價值。該消息人士還補充道,匯豐銀行是正在致力于這項交易的顧問之一。在先正達于11月12日拒絕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第一份收購要約以后,彭博社曾報道稱雙方可能將在“幾周星期以內”達成一項協議。 業內專家安琪·塞策(Angie Setzer)稱,她預計最終收購先正達的要么是孟山都,要么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她解釋道,與孟山都相比,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先正達“從反壟斷角度來說將面臨小得多的障礙”。另外她還補充道,先正達也可能更希望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新的客戶基礎。在8月份,孟山都撤回了對先正達的460億美元現金加股權收購要約,原因是其要約價格未能達到先正達的標準。
12月11日陶氏和杜邦合并 市值1300億巨無霸誕生
12月11日,美國化工業巨頭杜邦公司和陶氏化學公司11日正式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將被命名為陶氏杜邦公司,雙方各持50%的股份,總市值約1300億美元。
本站所有信息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網站中部分新聞、文章來源于網絡或會員供稿,如讀者對作品版權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電話: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轉載本站的內容,請務必注明"來源:林中祥膠粘劑技術信息網(www.423344.com)".
©2015 南京愛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0201337 | 技術支持:南京聯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